“今天的任务是钢箱梁7个节段的拼装,一会干活的时候,大伙儿把精神打足了,按照操作规程来。还有,焊接班每完成一个钢板焊接,都要找技术人员过来验收。”10月末的一天,在沈阳市东一环快速路施工现场,一个身材消瘦、脸庞黝黑的“小个子”,对作业人员布置当天的工作任务。
他叫李克俭,是中铁九局四公司钢结构工程队领工员。在领工员这片“责任区”中,他扎根施工现场,一干就是13年。作为一名55岁有着23年党龄的老党员,他用汗水诠释责任,在施工一线树起了一面鲜亮的旗帜。
结缘施工一线
2005年,中铁九局四公司组建钢结构工程队,李克俭自此踏入现场,与一线结下了不解之缘。2012年,他被调到东陵站项目部担任领工员,参加钢结构雨棚工程施工。此时的东陵站施工现场工期紧,需要构件量大,加工出来的构件必须及时运往现场。李克俭作出承诺:“构件装卸,24小时车到人就到。”
夜间视线不好,卸车危险性大。李克俭次次装卸都跟车,经常一干就到深夜。有时候忙得实在吃不上饭,他就一口热水一口方便面地对付着。用他的话说,作为一名基层党员,就得什么苦都能吃。卸车后,别人可以打个盹,他还要将材料清点分类,便于次日工作任务的安排。一个多月下来,人瘦了,眼圈也黑了,同事的干劲也被他给“点着”了。施工中,他负责的区域人人善战,各个争先,现场一片火热,有力地推动了施工生产顺利进行。
2012年5月,东陵站工程施工顺利完成,所有节点如期兑现,各项指标全部达到设计要求,李克俭带领他的作业班组首战立功。
诠释责任担当
“施工方案虽然是技术人员的事情,但如果能让我参与的话,就有可能会让方案更接地气,工人干活就会更加得心应手。”这是李克俭每次找技术人员“理论”时最常说的一句话。
2015年,在丹东客车整备库工程施工中,普客与动车要共用一个整备库。如何妥善处理好钢结构吊装与土建施工场地交叉作业,确保安全有效地施工,成为困扰项目部全体人员的“老大难”。在编制方案过程中,每次技术人员开会讨论时,他总是以“党员就要敢碰硬、打头阵”为由,不请自来。凭借自己的施工经验,李克俭向大伙提建议,有时遇到观点不一致,他还会争个脸红脖子粗。
真别说,他的“粗方法”在有些关键时刻还真管用。在曲线库钢柱吊装作业中,测量精度要求极高,使用传统的测量方法将严重拖后施工进度。大伙都在挠头,李克俭却绕出了改进方案这个圈,提出了“一吊二尺同测”的方法,由传统一个全站仪测一把尺改为一台机器测两把尺,仅仅投入几百元,就使测量校准工作速度快了2倍多,确保了工程的顺利进行。慢慢地,大伙也喜欢上了这个“爱管闲事”的领工员,每当遇到了比较挠头的事,也都习惯的去找他“过过招儿”。在他的参与下,项目部形成了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,不仅一次性通过监理和业主的审批,而且使工人在施工时更加得心应手。
永不停歇的“陀螺”
13年坚守一线的李克俭,早已习惯了工地忙碌而踏实的生活节奏。在他的眼里,“闲下来”就是在挥霍时间。在秦沈客专山海关改造工程施工中,雨棚的吊装施工安排在凌晨1点20分至5点20分。每天吊装结束以后,他囫囵眯上一小会儿,就又起床带领作业人员进行小型构件和压型钢板的安装。有人劝他,这样下去,身子骨迟早会熬坏。他却咧嘴一笑:“早起干活习惯了,叫我睡,我也睡不着,真不如在现场来得舒坦,累是累点,心里踏实。”
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,铁人也会被拖垮。李克俭也不例外,他病倒了。先是困扰多年的颈椎病复发,他带病坚持了23天,在加工任务完成后才到医院进行治疗。时隔没多久,他又因肾结石发作被送往医院,医生建议住院康复,他想都没想就拒绝了。输液之后,他就急匆匆地赶回现场参加当晚的钢梁顶推交底会。因为怕耽误工作,他一直隐瞒病情,直到后来,陪他去医院的同事在无意中提起,大家才知道李克俭干了这么件“荒唐事”,单位领导既生气又心疼。
有人说:选择了工地,就选择了艰苦,远离了诗和远方。正是如此。13年来,李克俭四海为家,牺牲了无数假日,放弃与家人团聚的宝贵时光;他凭借着对理想的坚守、对事业的担当,让胸前党徽在工地上熠熠生光,以一名老党员在岗位上的执着,让党旗在一线高高飘扬。
摘自:中国中铁 http://gcb.crec.cn/ZTB/20181108/html/page_06_content_000.ht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