个子不高,身着一套简单工服,一丝不苟地带队进行接触网作业……记者近日在河北保定白洋淀高铁站工地上,见到了中国中铁电气化局集团一公司高级技师巨晓林。
看似“其貌不扬”的巨晓林,参加工作28年来,总计研发和革新工艺工法98项,创造经济效益900多万元。他主编的《接触网施工经验和方法》,也成为铁路一线接触网工的教科书。一名普通的农民合同工,现已成长为国家级技能大师、全国劳动模范,当选为党的十八大代表、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。
坚守工地 奋斗在一线
1987年3月,24岁的关中汉子巨晓林离开家乡,成为中国中铁电气化局集团一公司的一名普通农民合同工,从事接触网施工工作。
当年,中国中铁电气化局集团的接触网作业内容多以体力劳动为主,个子不高的巨晓林很不占优势。此外,接触网作业集多种专业知识于一身,对员工的技术水平有很高的要求,就连当时的许多大学生也未必能够胜任,这让只有高中学历的巨晓林感到了压力。
面对重重困难,巨晓林并没有低头。他不断给自己鼓劲:农民工也要懂技术,技术好就不会被淘汰!白天,他认真总结技术要点与施工心得,遇到不明白的地方,便追着师傅与技术人员问,直到彻底搞清楚为止;晚上,他会将当天学习的知识记录在笔记本上,进行巩固与消化。就这样,巨晓林在短短两年时间内,就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接触网工人,也为他日后成为一名高技能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2010年5月,巨晓林被选调到京沪高铁参加施工技术攻关。初到京沪高铁的施工现场,巨晓林每天连走路、吃饭时都会拿着笔记本。很快,各种施工标准与技术规范便在他心里扎下了根。
2013年9月,巨晓林和工友们又转战到合福高铁。在这里,胸有成竹的巨晓林每天奔走在现场,对每道工序都认真思考,并带领攻关团队成员一起进行改进试验。
公司领导也多次表态,希望他不要“逞强”,多从事更加适合的教学工作。但巨晓林始终把工地当作第二个家,不管被书记和队长“训”多少次,只要一有时间,他就会返回工地。
巧干创新 实现人生价值
1989年夏天,巨晓林参与北同蒲铁路施工接触网架线作业。这项工作每到一个悬挂点,都要有人肩扛电线爬上爬下。为节省工时,他尝试用一个铁丝套挂住滑轮,获得成功。从那时起,他迷上了工艺改进与创新。
如今的高铁施工与以往的普通铁路施工相比,在工艺和标准的要求上有很大区别。为提高效率,巨晓林习惯性地琢磨起了工艺改进。
2011年,在京沪高铁施工中,面对接触网毫米级误差的极高施工要求,巨晓林带领QC课题小组,先是解决了H型钢柱基础下部调整螺母的问题,接着又探索研发了导线精调一次到位施工工艺。他主持发布的《提高京沪高铁腕臂数据测量一次合格率》的革新成果,获得全国工程建设QC成果发布会一等奖。
2012年,“巨晓林接触网工国家级技能大师”工作室成立,主要任务是进行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。如今,工作室共完成项目合理化建议15个,工艺工法改进21项,QC成果2项,国家专利1项,实现科技成果转化500余万元。
不忘初心 保持淳朴本色
“全国劳动模范”“全国五一劳动奖章”获得者、“国家级技能大师”“全国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”……不熟识巨晓林的人,往往会惊叹于他身上的诸多荣誉光环。但只有巨晓林身边的工友知道,走下领奖台,回到施工工地,他还是那个淳朴的接触网工人。
今年3月16日,全国两会刚刚闭幕,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巨晓林便急忙乘坐火车回到合福高铁的工地。第二天,当穿着工装的巨晓林出现在施工现场时,队长还责怪他为什么不休息几天,他说:“班组的兄弟们都在忙活,我哪好意思啊!”
不忘初心,方得始终。生活中的巨晓林也始终坚持着关中汉子的那份淳朴。但凡参加公务活动,他都乘坐公交或者地铁。在合福高铁施工的两年多时间,他多次去北京参加会议和活动,几乎每次买的都是普通列车硬座票。
(选自国资委网站)